Fri Jan 03 2025 23:59:59

雀仔樓與真善美邨

舊式屋邨不斷遷拆重建,昔日的街坊四散,人情味淡了,懷念舊日的「麻雀」聲,以及鄰居的真善美。

最近幾年,我搬到藍田居住,故此經常在東九龍出入,很喜歡牛頭角仍有的舊區情懷,如火柴盒式的小學、士多、茶餐廳、60年代的單位。畢竟,兒時在葵涌石蔭邨長大,該邨已遷拆多年,現已面目全非。

1953年,香港政府決定發展觀塘為工業區,大規模的填海,除了興建工業用地、交通基建外,房委會興建了牛頭上和下邨、藍田邨等。牛頭角在1950年代中開始進行填海,1960年代初政府在那處興建了7座6層高的徙置大廈,並以兩個字的花命名,分別是玖瑰樓、紫蘭樓、百合樓、水仙樓、牡丹樓、茉莉樓及玉蘭樓,當年便把這7幢大廈統稱作「花園大廈」。

後來,房協也在牛頭角興建了9座出租單位大廈,第一期只有喜鵲樓兩座,8層高。第二期有7座,包括燕子樓兩座、畫眉樓一座、百靈樓兩座和孔雀樓兩座,這7座都是13層高的,其中5座有露台,早年有無敵大海景,租金較昂貴。這個屋邨雖然以5種雀鳥命名樓宇,但稱為「花園大廈」,至今已有約60年歷史,房協剛宣布了重建計劃。

缺乏私隱 但有人情味

與花園大廈同期興建、位於九龍城馬頭圍富寜街的真善美邨,亦同時宣布遷拆和重建。真善美邨只有三座大廈,在1965年入伙,由於鄰近啟德機場,有高度限制,至真樓有12層,至善樓和至美樓就只有8層,總計只有1027個單位。

無論是花園大廈或真善美邨,都是提供200至400多平方呎的單位,供3至10人的家庭居住。從前我住石蔭邨的細房只有225平方呎,沒有間房,但已是一個有𨋢、有廁、有廚、有瓦遮頭的地方,鄰里沒私隱,但有人情味。

舊式屋邨不斷遷拆重建,昔日的街坊四散,人情味淡了,懷念舊日的「麻雀」聲,以及鄰居的真善美。《論語》第四篇便是〈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遠親不如近鄰呢!

陳家偉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