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高等教育

香港浸會大學衞炳江校長: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將成為新趨勢?是否利大於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7-10
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我們需要確保教育水平與國際接軌。透過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更多的國際交流項目,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和學者來港學習和研究。
吳宏偉教授升任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5-07-10
香港科技大學表示,吳宏偉教授自1995年加入科大,由助理教授逐步升遷至2011年出任講座教授,其在學術界及大學社群的卓越貢獻有目共睹。
成為內地與香港教育融合發展的典範──專訪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倪明選校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7-10
因為對科大的感情及前校長史維教授的緣故,倪明選校長2019年重回科大擔任首席副校長,主要業務之一便是負責籌辦港科大(廣州)。「港科大(廣州)不是簡單地複製港科大,而是要做一些港科大過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香港如何更吸引哈佛難民?
作者:來文2025-07-10
聯邦法官雖暫緩哈佛禁令,但恐慌早已蔓延至所有學生與家長群體。香港應把握此契機招攬人才,以頂尖師資、豐沛資源及有利研究環境,吸引這些學術菁英。
香港理工大學滕錦光校長:如何向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地緣政治利大於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7-09
香港理工大學滕錦光校長指出,香港的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尋求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重要性。「如果香港的高等教育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無法保持特色,那麼我們的優勢將會逐漸消失。」
METALS教育與新增專業的融合之路:從國家戰略到香港啟示
作者:來文2025-07-09
香港唯有打破傳統學科至上的慣性,在教育中植入文化創造、情感連結與體驗設計的基因,方能培育出在消費型社會中既能適應變革、更能定義未來的人才。
一流帶一流 廣納全球頂尖人才──專訪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校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7-09
葉玉如校長是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更是香港首位公立高校女性校長,她如何突破界限,帶領香港科技大學這所相對年輕的大學,從教研革新到全球布局,在世界舞台持續發光發亮,創造不間斷地精彩高峰?
人工智能發展對教育現場的影響
作者:黃冬柏2025-07-08
AI來臨就似新一波的教學變革,必須關注教師專業才能的應用和主動積極性,避免單向一刀切式強制實施;同時政策落實時應更多考量教育公平和基層學生的困難。
成為國際教育和科研的橋樑──專訪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段崇智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7-08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段崇智教授認為,香港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推動香港海納百川,吸納全球優秀人才,學術研究蓬勃發展。
領導出場
作者:曾鈺成2025-07-08
毛鈞年和傅華彪同齡,他們兩人都很有學識,見解相當接近,待人接物的誠懇友善態度也很相似。但兩人的形象與說話風格卻很不一樣。
香港大學張翔校長:大學如何應對教育海嘯 打造國際高教樞紐 ?(精華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7-07
作為一所百年老校,香港大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張翔校長指出,港大致力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創新科技樞紐,並支持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作為國家與世界橋樑的地位。
擴大書院制度  推動研究及創新──專訪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校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7-07
在香港土生土長,任職中大將近30年的盧煜明教授,如何帶領這所先賢輩出的名校不畏風浪穩步前行,創新發展?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和激烈競爭,又如何帶領年輕一代勇敢追夢、實踐理想?
為香港、為國家辦好一所世界頂尖大學──專訪香港大學張翔校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7-06
2023年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會發展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張校長表示,「我非常同意和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的這個想法」,「如同港大最近的願景,希望未來在北部都會區有一個全球化校園,可以容納更多新學科,創造更多新文化。」
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大有作為
作者:文灼非2025-07-03
特首李家超在2023年的《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要把香港專上教育提到更高台階。現今,在世界地緣政治波譎雲詭的局勢下,國際人才無所適從,香港應該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力發展國際教育樞紐。
聯動而行
作者:盧煜明2025-07-02
我深信大學領袖參與實質對話,有助各國在變幻莫測的世代中,一起走過人口變化、科技進步等全球挑戰,為高等教育創造美好將來,推動知識超越國界,為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研究:HKDSE有潛力成為全球主流華語升學試
作者:編輯精選2025-06-30
面對市場對HKDSE的多元解讀,耀中耀華行政總裁兼校監陳保琼博士呼籲借力中國香港智庫專業研究「追本溯源」,推動建設性討論以賦能學生把握全球升學機遇。
打造AI時代的香港留學品牌 全球人才競逐中的東方之珠
作者:何劍輝2025-06-27
這座城市正邁向全球人才樞紐。香港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如何將人才浪潮轉化為創新動能,憑專業、包容與創新,在AI時代綻放香港價值的璀璨光芒。
評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報告
作者:饒美蛟2025-06-23
香港部分高校歷年在QS世界大學排名屢獲佳績的原因?有何玄機?筆者認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可以追溯80年代後期及90年代,香港高校生態的極速轉變說起。
建構民胞物與新世界觀
作者:何漢權2025-06-19
教育評議會以「植根香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為願景,用「研究、評議、實踐」的三結合,走專業發展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永續追尋的是,能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教育做些什麼?
趙汝恒教授:美留學政策朝令夕改 港把握機遇吸人才
作者:編輯精選2025-06-19
特朗普政府威脅凍結哈佛大批撥款等事件震動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香港的教育、人才競爭和國際形象等多個方面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說廉、說蓮、說教育的芬芳
作者:梁振威2025-06-19
人們希望從政者廉潔清正,有蓮的品格,這品格要求,今古相同。今時今日,人們視凡以公帑支薪的人,都屬從政者,都應有一品清廉的風骨,教師也包括在內。
QS最新大學排名 港大躍升至亞洲第二 都大教大首上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6-19
港大於QS世界大學排名躍升至全球第11位,亞洲排名第二。前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向本社表示,相信佳績與校長張翔引入的新政息息相關。而早前校政擾攘亦折射出百年老校的行政制度、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等還有改善空間。
申請入讀長春藤大學 怎樣增加成功率?
作者:英智傑2025-06-15
長春藤聯盟大學「優先申請」與「提前承諾申請」渠道,錄取率通常高於常規申請,但這也伴隨着更高的準備要求。
暨大香港新傳同學會20周年
作者:編輯精選2025-06-10
暨南大學香港新聞傳媒同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就職,宣布成立青年部,強化年輕會員的專業競爭力。
鍾志平、許冠文等四人獲恒大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作者:編輯精選2025-06-05
張妙清教授、鍾志平博士、許冠文和張維迎教授獲香港恒生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表揚他們於相關專業領域的卓越成就,以及對社會和恒大的貢獻。
何耀光慈善基金捐科大宿舍 何世柱:冀助學生學習 大學育人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6-03
何世柱在本社訪問時希望學生:「在任何環境下,不要怕貧窮,要爭取學識,勤力做事,會有發展機會。」
超越門檻:低 GPA 求職者的破局策略
作者:英智傑2025-05-31
職場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僅僅來自數字,而在於一個人能否以智慧和行動,將自身的潛能轉化為不可替代的價值。
邵逸夫獎名單出爐 三獎項頒予四知名學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5-28
2025年度第22屆邵逸夫獎獲獎名單公布,天文學奬平均頒予兩位來自加拿大和英國的科學家,來自德國的科學家以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榮獲生命與醫學奬,數學科學獎則由中國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及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授深谷賢治獲得。
香港發展教育 具天時地利人和
作者:張宗永2025-05-28
香港要找尋新出路是社會共識,相比起其他領域,像高新科技,教育更具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優勢。
醫學馬拉松達者為先  Z世代也是我前輩──專訪香港大學副校長(健康)兼醫學院院長劉澤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5-27
港大醫學院第二學位課程將於6月20日截止申請,劉澤星教授表示多元收生,加上教育科技(EdTech)進入大學,有助醫學院持續發展。劉教授亦指AI只是學習及探索工具,人纔是核心,希望所有新生都能成為未來的仁醫仁護。
OSZAR »